fbpx

DJ Mag 2015 Top 100 DJ榜單分析

Written by A, Feature, Story

我們針對進榜者的類型、國籍、年資與身分等資訊做了統計,並對統計的結果做了一點簡單的分析與評論,希望能提供讀者除了DJ名次以外的資訊。我們也歡迎大家針對這些結果發表自己看法。

近年來DJ Mag Top 100 DJ榜單飽受過度商業化與被操作的批評,公信力越來越受質疑。本屆冠軍更被指花錢在音樂季中找人用iPad投票,再加上曾被揭穿抄襲Gui Boratto的歌曲,以及該曲疑似為槍手作品等問題,都讓他們坐寶座如芒刺在背。連本年度第二名Hardwell都加入批評行列。

在這種狀況下,也許會有人質疑還需不需要關心這份榜單。從活動方式來看,由於DJ Mag榜單在2010後採取公開投票,而商業場景裡許多DJ的演出費與演出邀約都參考這份榜單;這些條件註定它必然被行銷手法操作,讓那些曝光率高的藝人出線,而無法根據音樂反應DJ實力。但也由於他容易被行銷影響的特性使然,我們便可以利用分析統計資訊來了解商業場景的現況。

我們針對進榜者的類型、國籍、年資與身分等資訊做了統計,並對統計的結果做了一點簡單的分析與評論,希望能提供讀者除了DJ名次以外的資訊。我們也歡迎大家針對這些結果發表自己看法。

>>你可在這裡查詢DJ Mag各年度百大榜單


國籍

入榜國籍分佈

入榜洲藉分佈

■ 這次進榜的DJ來自26個不同的國家,和2014年的27個國家差距不大。
■ 在商業掌控上荷蘭王位幾無動搖,除佔有30席外,更佔有十大的一半。
■ 美國的進榜數字成長超過100%,反映出EDM音樂季在美國當紅的現況。
■ 相對於美國的成長,歐洲整體席位從2014的79%降到72%。
■ 亞洲依舊非常弱勢,但印度的進榜給人想像空間。

評論

荷蘭為什麼那麼強?從其商業面來看,該國的ID&T在被併購前曾是全世界最大的音樂季Promoter,Spinning’ records則是EDM風潮的重要推手。對荷蘭藝人來說,強大的商業公司當然等於強大的助力。而長期在榜上的Tiesto與Armin Van Buuren兩人顯然也居功厥偉,他們推銷藝人的能力似乎比他國同輩來得好。在這個體系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Martin Garrix。

就整體來看,音樂季正在全世界擴張,但歐美的藝人卻依舊佔有絕大多數席次。在過去音樂季都在歐美舉行時,這個問題也許不嚴重。但在越來愈多國家舉辦自己的音樂季時,如果這個榜單的國籍比例還不動如山,就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了。

類型分析

入榜類型分佈

進出類型分佈

■ EDM的比例幾乎沒有變動%。
■ House藝人大有斬獲,Trance藝人下滑明顯。
■ Drum & Bass一口氣重新入榜兩人頗令人驚喜。
■ Hardstyle維持平盤,似乎沒有去年許多媒體預期的那麼強勢。

評論

從去年底開始,許多藝人都已經發表宣言強調自己「不是EDM藝人」,或「對EDM已經厭煩了」。但從他們播放的音樂來看,這種混合Big Room、Electro、Dutch house、Trap甚至還會加上一點嘻哈的路線依舊強勢,影響甚至還繼續成長中。EDM的流行和音樂季經濟爆發成長幾乎是同時發生的,兩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在音樂季經濟還沒發生質變以前,EDM也許還會持續強勢。

另外從前年就開始耳語著「Deep House的回歸」,在這個榜上也看到了結果。新進藝人中,竟有高達1/4是House類型的藝人。這也許代表性感細膩的音樂重現場景,受到年輕樂迷的喜愛。從多樣性來看,這還算值得期待。

年齡分析

年齡分佈

入榜年資分佈

首次入榜年份分佈

■ 30歲以下的藝人從32%增加到50%,增幅驚人。
■ 31-40歲的藝人從50%減少到39%,41歲以上的藝人也從18%減到11%。
■ 從出道年份來看,放歌10年以內的藝人佔了50%。
■ 從首次入榜時間來看,有70%的藝人是2011年以後入榜,46%是三年內。

評論

很顯然的,DJ Mag Top 100 DJ正在變成年輕人的天下。這個趨勢在2010年以後變得越來越明顯~該年的換血速度大幅成長,而且隨後每年幾乎也都成長。

在過去幾年,主要原因可能是EDM攻陷商業場景,使得其他類型(尤其是傳統Progressive)藝人幾乎完全被逐出。然而,今年EDM並未大幅成長,因此問題EDM的排擠效應不見得是真正原因。從低齡DJ的新聞不斷被炒作來看,最主要的理由可能是商業場景越來越偏好少年英雄,而越來越方便的科技也讓年輕人容易出頭,這些原因使得場景換血速度越來越快。

族群分析

性別分佈

種族分佈

■女性DJ(組合)數量沒有改變,維持在3%。
■種族比例也幾乎沒有改變。白人佔有94%,其他人種僅零星出現。

評論

近年來不斷有「電音音樂季已經變成白種異男天下」這種批評,今年的狀況沒有任何改變。在女性偏少的問題上,認同這樣現象的人可能會說:女性DJ本來就少。姑且不論女性DJ是不是真的少,這個理由碰到種族,就完全站不住腳了。黑人與拉丁人DJ不但很多,而且他們更是這個場景的締造者。

性別與種族的嚴重失衡,最主要反應的還是場景品味問題,且其問題比年齡上的品味更嚴重。過去主導商業場景的,是荷蘭、瑞士、英國法國與德國等白人比例極高的國家,這些國家客群的認同會決定場景的樣貌。也許未來隨著EDM在種族更多元的美國站穩腳步後,種族的失衡的問題會逐漸獲得改善。然而在性別問題上,儘管我們確實看到越來越多女DJ出現在舞場,為何百大中他們依舊不成比例的少?這是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問題。

(Visited 21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