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Vice,作者是mimi da。

猛的一看,你根本猜不出來《炸豬排DJ揚太郎》到底講的是什麼故事。
武俠小說裡經常會出現這麼一個套路:主人公被武功高強的反派逼到絕路,眼看就要命喪對方裹挾著剛猛內力的掌風之下。此時忽然從牆後翻出一道瘦小身影,輕易擋下這來勢洶洶一掌之餘,還順勢借力將其彈出三丈以外。反面角色在空中翻了幾個跟頭好不容易落地站穩腳跟,剛要提掌再上前去,卻發覺適才揮出去的那只手腕被震得生疼、幾欲斷裂,不禁心下一驚,退兩步變為守勢,又再抬眼一看,只見對方赫然就是平日裡點頭哈腰被人呼來喝去毫無存在感的飯館夥計/掃地阿姨/討飯大爺。
每當讀到這樣的段落時,讀者大多都會在驚喜之餘,暗叫過癮。
過癮的是什麼呢?除了故事設定本身帶來的意外感之外,這種雙重身份之間的差別,大概還包含著自身所屬階級面對無力解決的社會不公或機遇差距時,對幾乎不可能出現的奇跡的嚮往。於是這個老掉牙的套路在各種媒介的各類作品裡重複了又重複,如今還在微信「親戚圈」 裡以「寶馬車主當街欺負樸素老人結果被其當大官的兒子狠狠報復」 等謠言的形式流傳,每回出現都能獲得大家腎上腺素亢進後的一片叫好。
若是有意無意忘記、抹去或者淡化這種雙重身份背後的社會性/政治性,那便意味著閱讀時意外感的喪失,痛快度從而也就大打了折扣。這樣的情況下就算開頭還算新鮮,也很難不陷入模式的重複,無法給讀者長久帶來刺激,頂多作為散文式或者純玩兒形式的青年漫畫存在,要麼就是專門服務追隨多年的鐵粉。
不過近年來一部將「炸豬排飯」 和「DJ 舞曲音樂」 並置的漫畫《炸豬排 DJ 揚太郎》(原名『とんかつ DJ アゲ太郎』,後文中簡稱『炸豬排 DJ』),竟然就奇妙地以完全不包含社會性的雙重身份設定,在主流少年漫領域裡持續熱賣。而且這部漫畫不單是主流、簡單、熱血、好看,還讓像我這樣從來不去迪廳蹦迪也根本不怎麼關心舞曲音樂的高等遊民,都一口氣追到最新一回,順帶著還買了 Djay 2 的 App 來琢磨,勁頭著實有點兒邪乎。

光這人設看著就喜慶。
《炸豬排DJ》的故事本身非常單純,跟「要成為海賊王/要當上火影/要完成天下第一的全餐功能表」基本都是一回事:
主人公勝又揚太郎是東京一家炸豬排飯館的第三代傳人,父親手藝精湛名聲在外,他卻對烹飪完全沒興趣,成天渾渾噩噩度日,沒有人生目標,也不好好在店裡幹活。一天夜裡,揚太郎極不情願地被派出去送外賣,無意中送到了一家 CLUB。叫外賣的員工覺得大半夜麻煩人家很不好意思,於是破例讓他走後門免費進去看看。這一看,揚太郎就被 CLUB 文化的新世界給迷住了,流連忘返夜夜笙歌,白天也開始無故曠工。
這樣過了一段日子,忽然有一天,一位人稱「曼哈頓大魔神」 的元祖級大師 DJ,作為秘密嘉賓來到揚太郎常混的 CLUB 進行表演。在真正大師級 DJ 的音樂裡,揚太郎赫然領悟到:「做 DJ 和做炸豬排飯的本質其實是一模一樣的!原來自己家的炸豬排也是同樣高深的藝術!其實兩者都是自己的使命!」 從此揚太郎洗心革面,早起貪黑勤學苦練,立志同時攀登這兩個領域的巔峰,要成為白天炸豬排、晚上炸舞池中男男女女荷爾蒙的「炸豬排 DJ 揚太郎」。
作為集英社免費漫畫 App「少年 JUMP+」 的主打作品之一,漫畫在這略顯異常的開頭之後,自然就開始遵循著「友情、努力、勝利」 的公式走,主人公立志、受挫、結交夥伴、修煉、勝利、再受挫……周而復始直到實力強大到不合邏輯,中間順便再贏得幾個美少女的芳心。可正是這已經看了一萬遍的老套情節,竟然被《炸豬排 DJ》獨特的題材和奇妙的畫面,重新包裝得一點兒也不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就連排除了一切社會性的雙重身份設定,也讓人忘了計較、樂得沒心沒肺。

DJ BIG MASTER FRY 通過心靈感應啟迪揚太郎。

做藝術嘛,最初難免不把吸引異性作為主要動力之一。
有人可能會問,這麼一部原本應該是屬於細分市場的類型漫,如何可以在少年漫畫的大主流圈子裡這麼受歡迎呢?對外國流行音樂、CLUB 文化不熟的讀者,萬一理解不了其中埋下的樂壇梗,趣味性豈不是要大打折扣了嗎?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炸豬排 DJ》能夠老少皆宜的原因,恰恰就在於它僅僅在極為局限的、很不重要部分才略微使用含有指涉性的梗,而非刻意以大量「心照不宣」 的樂壇梗來吸引圈內讀者。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僅是創作者有意為之,大概也和主筆小山裕次郎自己就是個不混 CLUB 的舞林外行有著直接的關係。
生於1990年的小山裕次郎本來是學什麼的不太清楚,反正畫技不怎麼精湛,最初就是給免費雜誌畫畫封面圖,順帶著給漫畫刊物投投稿,偶爾發表。有一天他接到大學時的前輩 Ipyao 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兒喝醉的前輩了興奮地說自己想到個好點子:把王道漫畫和舞曲 DJ 結合起來,絕對有新意又夠熱血。小山聽了之後覺得這個路數確實可以一試,於是兩人就結成組合開始創作:Ipyao 負責提供每回故事的大略梗概和出場人物設定,小山負責人物形象、分鏡、對話和作畫,將一切最終付諸實際。主意已定後,倆人跑去雜誌社與編輯溝通,不料四個編輯裡三個反對,就因為剩下一個編輯的支持,漫畫姑且開始在「少年JUMP+」 的創刊號連載,沒想到一炮而紅,從此就不停在各媒體獲獎,現在單行本馬上要出第六本,動畫也即將在2016年4月開播。
雖然漫畫的故事梗概是由 Ipyao 負責,但在小山動筆開畫之前,對 DJ 相關的具體知識沒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自然也不行。小山本人比較喜歡的音樂是九十年代的澀谷系,而現在澀谷的 CLUB 裡都發生著什麼、DJ 在臺上都幹些什麼,他其實也不甚瞭解。於是和讀者一樣,DJ、CLUB 文化相關的基礎知識,小山在取材階段也得從頭學起。這樣一來,就好比學外語時,非母語者比起本國人更適合教零基礎的新生一樣,沒有比對這個領域不存在任何先入為主觀念的圈外人小山更適合為讀者做嚮導的人了。

關於 DJ 具體是怎麼做音樂的、不同類型 DJ 的工作原理是怎麼樣的、各種行話代表的是什麼意思等等,單行本每回的結尾由 DJ YUMMY(後來還加入了 VJ HALOID)主持的 DJ 知識專欄都有講解,相信有不少年輕人,會因為讀了這部漫畫而開始想要做 DJ。

漫畫中包含音樂指涉的部分,基本就限定在其中出現的黑膠唱片。這些唱片都是以現實中的為原型稍加修改而成,例如這張單子最上面那張一看就是指 The Cure的 Boys Don’t Cry 了。

小山偶爾也會以其他形式向音樂人致敬,例如這張圖中的多倍 King Crimson 封面。

單行本迄今已經發行了5卷,第6卷將和 TV 動畫的開播同期發行。

動畫版的導演是曾執導《搞笑漫畫日和》系列和《超時空幻境》的大地丙太郎。

從《炸豬排 DJ》和音樂圈跨界的勢頭來看,揚太郎現在儼然就是日本 CLUB 文化的吉祥物。

漫畫中的音樂節 LARD CITY 即將變為現實中的活動,很多當紅音樂人都在演出名單之列。

揚太郎的周邊產品也是層出不窮。
漫畫素人和 CLUB 圈外人的組合,多少給人一種小畑健《爆漫王》的感覺。不過畫匠小畑健儘管畫功精湛,故事裡的人物卻稍顯平面刻板、略失血肉。相比之下,小山的畫基本也就是小學生水準,就連他自己都在推特簡介裡自稱:「へっぽこまんが家」(技術拙劣的漫畫家)。但是在稍看過兩回『炸豬排 DJ』之後,你就會發現小山的分鏡和構圖,有著獨特的優點和趣味性,漫畫中的人物性格也相當真實親切,絕不是只靠小聰明小點子撐門面。
像這種漫畫家,在日本通常被形容為「 上手い下手」(umaiheta)或是「 下手上手い」(hetaumai),也就是「又差又棒」 的意思,其中最有名的包括:以蛭子能收為代表的一群《GARO》派漫畫家、《蠟筆小新》的臼井儀人、《賭博默示錄》的福本伸行等等。國內這十幾年來也有相當數量的漫畫人走上了這個路線,而且在海外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非常令人欣慰(不過這也可能是因為培養畫匠的商業環境本身太差的緣故吧)。

小山的人物設定草稿。

小山非常有特色的分鏡和構圖。

蛭子能收的漫畫。在日本搞笑節目上你也總能見到他裝傻。

說起來,港漫《火武耀揚》現階段的畫風也可以稱得上「又差又棒」。例如這頁,就直接修改黃秋生的照片拿來用,將港漫盜用明星肖像的光榮傳統發揮到了極致。另外,這頁的其他部分也都是用 PS 之類的軟體加工現成素材拼成的。
不知該說是純屬巧合還是在情理之中,小山的畫和《炸豬排 DJ》裡的音樂,其實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多數朋友大概都有所瞭解,DJ 一般來說都不是自己演奏樂器,而是提取現成唱片中的音軌和段落,再加上採樣機和打擊墊等設備來重新編排、創作音樂。這種不彈點兒什麼的創作方式,直到今天都被相當一部分人鄙夷,認為「這算哪門子音樂人,跟音樂創作根本就沒關係」。
但實際上,音樂史上每次技術更新換代、創作方式革新的時候,都一定會有人跳出來這麼說。例如上世紀80年代初合成器平價量產之後冒出的 Gary Numan、Depeche Mode 那群合成器流行樂人,也曾經被人用同樣的話臭駡過。將拼貼藝術融會變種、創作條件徹底解放的 DJ 音樂,不過就是這段歷史的重演而已。到底算不算音樂創作,聽聽 DJ Shadow、DJ Krush、DJ Spooky 那些不是跳舞音樂的唱片就明白了(挺有意思的是,最先在中國傳出名氣的 DJ 恰恰就是這三位「不跳舞」的 DJ)。《炸豬排 DJ》看似糟糕的畫面,傳達出的恰恰就是這種毫不拘泥的氣質。也許作為舞林外行的小山,在一開始就從本能上抓住了這個領域的本質精神吧。
可以和「炸豬排 DJ」拿來作對比的是另一部正在連載中的音樂漫畫、石塚真一的《GIANT BLUE》。這部漫畫是講一個喜歡上了爵士樂的高中男孩,從苦練薩克斯到最後成名的故事。石塚真一的畫技自然不用說是職人級,但可惜的是,爵士外行的作者一方面對爵士樂的瞭解實在過於膚淺,另一方面又沒能靠本能捕捉到爵士樂的精神所在,於是漫畫裡的樂手演奏的音樂始終停留在經典爵士 Standards 路線上,勵志得非常語文課本,讓人越看越失望,最終作品的口碑也只是平平。

石塚真一的《GIANT BLUE》,去掉語境單從畫面來看還是可以感受到魄力的。

曾被人說「在合成器上按幾個鍵曲子就自動出來、根本就不算是自己在做音樂」 的 Depeche Mode。(不禁想起我上初中的時候,有個同學也跟我說過,小室哲哉的曲子其實都是電腦自己寫的,一天能自動出好幾百首……)

九十年代末期在國內小圈子裡大火過一陣子的 DJ Shadow 專輯《Endtroducing…..》。
那麼東拉西扯說了這麼半天,這部漫畫從頭到尾都在強調的最關鍵部分:「做 DJ 和炸豬排的相通本質」,到底是個什麼呢?
用「曼哈頓大魔神」 DJ BIG MASTER FRY 的話來說就是:「你得找到你的那個 Groove」。
對烹飪稍有心得的朋友可能都有所體會,雖然初學時電子錶和計量器是必需品,但最終菜做得是否傳神、手藝好不好,靠的可絕不是這些。像什麼材料和什麼材料能搭、缺一樣材料的時候拿什麼代替、什麼作料配著什麼材料放多少、什麼樣兒的火候下菜起鍋等等最關鍵的問題,仰仗的全是掌勺者個人的經驗、感覺和想像力。像炸豬排這種對火候要求非常嚴格的菜,想要做出點兒個人風格來,自然也不例外。這和 DJ 一邊對應著台下舞客的情緒、一邊從自己手邊的黑膠唱片/iPod 裡選曲、一邊在腦海中想像著哪首的哪段哪軌能和現在正播著的曲子接上、放上新曲子之後怎麼樣過渡會比較自然又有驚喜等等,的確是如出一轍。
所以買不起音樂設備又夢想著要當 DJ 的朋友,除了去網上聊天室喊麥之外,不如也抽空練練做菜,找找那種修煉內功的感覺,這樣說不定哪天偶然站在打碟機前,無師自通之下就有如乩童起乩、瞬間嗨爆全場了。
這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

大師說不管幹什麼最重要的都是那個 Groove。

在揚太郎眼裡 DJ 表演的各個環節都和炸豬排的工序如出一轍。

串燒歌曲就和做炸串的原理相同,要考慮口感的搭配。

做 Beats 的過程像極了炸豬排的工序。

單行本的每一卷開頭都先來一張炸豬排飯的照片,看了人饞得受不了。
我個人常用的炸豬排工序是:豬排稍微敲打之後依次裹麵粉、蛋液、麵包屑;半鍋油熱到170度左右把豬排放進去;3到5分鐘之後看色澤和硬度差不多了(Groove!)就撈出來;切成條倒上醬汁就能吃了,說實話還挺不錯的。

你-也-可-以!
附錄~如果你想能更透徹瞭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梗,下面的內容也許能夠幫助你:
作者在角色的名字上使用了大量的雙關和諧音,稍有瞭解之後再看會增色不少,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些漫畫前期最主要的雙關名:

揚太郎一家姓氏「勝又」 的「勝」 和「とんかつ / tonkatsu」(炸豬排)裡指代「炸排」 的「Katsu」 同音。

主人公揚太郎的「揚」 在日文裡是「油炸」 的意思,而同時「揚」( age / 讀:阿該)也有著代表炒熱現場氣氛意思的同音字,所以揚太郎自取的藝名「とんかつ DJ アゲ太郎」(炸豬排 DJ 阿該太郎)裡「age」的部分沒有用漢字「揚」,而是用了可以分別指代兩種字的發音的假名。

揚太郎的精神上師 DJ BIG MASTER FRY,名字裡自然也少不了個「FRY / 炸」 字。每當揚太郎陷入困境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DJ BIG MASTER FRY 就會以幻象或者夢境的形式出現在他面前,特別有《聖鬥士星矢》中童虎、魔鈴、雅典娜的感覺。

而這位大師的原型,其實就是常被稱為「歷史上第一位 DJ」 的 DJ 鼻祖 Grandmaster Flash(閃手大師/閃耀大師)。圖為 Ed Piskor 美漫『Hip Hop Family Tree』封面上的 Grandmaster Flash。

揚太郎妹妹的名字「ころも / koromo」,漢字寫作「衣」,在日文裡也可以指炸豬排外面裹的那一層麵包屑。她的名字在故事裡還有另外一層雙關,就留給你自己去看吧。

帶揚太郎入圈的好友、泡妞高手忍堀修吾的姓「忍堀 / oshibori」和「おしぼり」( oshibori / 手巾)同音,而運送手巾也正是忍堀的職業。

揚太郎亦敵亦友的對手(相當於《火影》裡佐助的角色)屋敷藏人,其名字「藏人」 是日本古代的官職名,相當於天皇的秘書,一手包辦殿上各種事務,反應出既做音樂又當企業家的屋敷藏人能力之全面。另外「藏人」 的讀音在日文裡和「cloud」 相同,所以屋敷藏人開的公司就叫「Y-Cloud」。

揚太郎音樂技術上的師父~尾入伊織,名字的讀音是「oiri iori / 噢依力 依噢力」,藝名便順勢起為「DJ Oily」。要說他最喜歡的飲料是香油、常吃的食物是豬油塊,你就明白他的名字是怎麼回事了。

揚太郎常去淘碟的唱片店店主叫溝黑五郎,姓裡帶有強烈的黑膠氣息。

揚太郎團隊的 VJ~駒系銳三,姓有「把一格格膠片連接起來」 的意思,名則和「映射」 諧音。

在揚太郎團隊擔任 Beat Maker 一職的尾藤名錦,名字和「Beat Making」 發音相同。

揚太郎另一位身兼和尚與 DJ 雙重身份的朋友,因為擅長 Chill – Out音樂,所以名字就叫智林(日文發音同「Chilling」)。

最後是揚太郎家炸豬排店的名字「しぶかつ」(Shibukatsu),是將「澀谷」(しぶや/Shibuya)的開頭和「炸豬排」( とんかつ / Tonkatsu)的結尾結合起來,所以可以翻成「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