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台灣電音場景

Written by A, Feature

音樂節更是一個接著一個舉辦,看似盛況空前,但或許仍很少人真正清楚自己聽進耳裡的到底是什麼,比起音樂,追隨時髦追求熱鬧可能是更具說服力的參加理由。

漸入佳境還是逐漸散去?

炎炎夏日,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穿著「Road To Ultra」大型看板的公車,時不時慫恿著路邊剛下班的人們:「是時候該放鬆一下了吧!」,近年電子音樂熱度逐漸攀升,如九月即將到來的RTU,國際間頗負盛名,大量宣傳讓就算不了解電子音樂的人,也明白有個大型派對將轟炸河濱。音樂節更是一個接著一個舉辦,看似盛況空前,但或許仍很少人真正清楚自己聽進耳裡的到底是什麼,比起音樂,追隨時髦追求熱鬧可能是更具說服力的參加理由。

網路的日益發達,令人興奮地讓音樂之間資訊流通加快。美中不足,卻也造成聽眾的注意力及聆聽時間越來越短,更別說一整個DJset,從電子音樂近期的歌曲時間變化中便可略知一二。

電子舞曲為了適應酒吧文化,讓客人不間斷地跳舞,曲子長度可見六、七分鐘以上是常態,而近幾年發燒的EDM舞曲則以三至四分鐘為主,曲長趨近傳統的流行音樂。

以從Trance轉換跑道的Tiesto為例:

from-ex-2

from-ex-1

早期的兩首著名神曲長約六至七分鐘,並可以從波型明顯的幅度緩和,輕易觀察出元素疊加趨勢。

from-ex-4

from-ex-3

然而在2011年David Guetta的「Nothing But the Beat」帶起流行電音風潮之後,舞曲的結構巨幅變化,波型起伏加大許多(即直接爆發省去堆疊鋪陳),時間也縮短至四分鐘半左右。

串流服務帶來龐大的資訊量,聽眾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仔細品味一首歌曲,甚至希望早點結束好接著下一波高潮。排行榜儼然成為了一種新指標,速食潮流下,接收資訊的方式改變,迫使電子音樂的表達形式有所應對,上不了排行榜的便很難被注意到,只聽排行榜歌曲的聽眾更是不在話下。

電子音樂其實是需要時間醞釀的,舞客在舞池中藉由DJ的精心安排,跟著音樂律動,將情感託付給DJ,慢慢堆疊情緒、帶入高潮,於是造就了一次美好的體驗。現今來台舉辦的各大派對則取向從頭轟炸到尾,不見其中重要的起承轉合,台下觀眾單純沉浸在耳熟能詳的副歌所帶來的衝擊,一首緊接著一首,都不知道放到排行榜第幾名去了。

時代更迭下,改變的確不可避免,卻或許可視為帶起台灣電音的契機。因EDM而開始對電子音樂有興趣的人不在少數,近期台灣電子樂團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其中也不乏有團員身兼DJ,如:沙羅曼蛇、理化兄弟、女孩與機器人、原子邦妮等……,甚至是近期由主理人 DJ Mykal a.k.a.林哲儀,所率領的全新品牌「ROKON 滾石電音」,顯示出台灣本土人才確實有實力,但DJ是需要表演機會的,台灣的表演場地屈指可數,經營者的保守策略就更不用說,DJ苦練卻無處發揮是現階段台灣電音仍難建立根基的主要原因之一。

[youtube]https://youtu.be/gZvU1GqGFPw[/youtube](由Chiu Pi、閻韋伶、世外桃源、Slamer四組人馬所創作的EP1)
[youtube]https://youtu.be/AsNCIH2sqwY[/youtube](實力派團體沙羅曼蛇及炫麗震撼的MV動畫)

如果說要讓電子音樂滲入生活,DJ一貫的表演模式勢必也要跟著調整。音樂重氛圍重場合,譬如串流音樂服務中的情境歌單,當對的音樂撞上對的時刻,聽眾的接受度便會大幅提高,比起歌手、樂團,DJ正是更能做到這點的表演者,電子音樂風格多變,隨著活動不同,DJ不能再只執著於個人喜好品味,就算EDM也不是萬靈丹處處都能放,文青的假日市集、浪漫的燭光餐廳、熱鬧的夜半酒吧,不同的場合需要絕配的音樂,也或許都可以是個演出機會。在台灣新興DJ特別艱辛,除了面對串流趨勢的威脅,要會的變得更多,針對感情氛圍的琢磨也必須精準又保有個人特色,而不再只能單純放放流行夯歌,才有辦法在市場上抓住比別人更多的曝光機會。

圖片皆出自https://www.beatport.com/

編輯:Databass

(Visited 26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