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唱片行收起來了,而你只會在臉書上叫兩聲

Written by Feature

那天倒了一間實體唱片行,虛擬世界哀鴻遍野。話說去年屏東倒了間老牌的瑞堂唱片,今年玫瑰大眾把實體都收掉,又更早之前長期在臺北車站地下街的樂樂唱片似乎也悄悄地退隱…

文字:陳涵|編輯:Databass

那天倒了一間實體唱片行,虛擬世界哀鴻遍野。話說去年屏東倒了間老牌的瑞堂唱片,今年玫瑰大眾把實體都收掉,又更早之前長期在臺北車站地下街的樂樂唱片似乎也悄悄地退隱。早些時候,誠音松菸、信義縮編,敦南也迫於坪效讓出空間賣起咖啡。

實體唱片早就死了,至少在臺灣。我心裡頭有個忌日,那是2005年初的某天,我待的第一間唱片行,Urban Soul(後來又叫做Hone Music)。臺灣的Tower Records早在那之前的兩年就已經收店,而高中流連的Fnac在隔年也撤資,原來的店改名為Fayaque,中文仍叫法雅客。隔沒幾年東區另一間Hip-Hop唱片行「Da Project大計劃」也收掉了。然後我見證著,開唱片行越來越像是良心事業――它不是一門生意。

賣唱片,它不是一門生意,它成了另一門生意:品味塑造――帶風向的。既然說是帶風向的,就算臺灣的唱片沒有,那唱片行裡頭怎樣也得有些原創性才是。人家客人也懂得企業級的書店、唱片行,做形象比做業績多。這樣,企劃與選品能力對這行業的人來說就變得無比重要。怎樣也得營造出個超然的氣氛,您說是不? (我們也是人在江湖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幾個是真他媽為了音樂來?無非是求個浮生半日閒。可憐臺灣,工作又賺不了幾個錢,只好喝個咖啡打打卡,聽聽音樂看看書……越聽越恨,越讀越輸……可憐大眾只得一世撿角,在各大通路跟店員計較零頭,不爽被坑(拿22k是被坑,唱片貴30塊也是被坑啊!),拍下封面,回家博客來、上網下載、聽串流。

那天倒了一間實體唱片行,虛擬世界哀鴻遍野。可惜感情攏是假,鈔票喜金欸,付出收不回,當然摳著。

鬧區中苦撐17年的M@M Boutique收攤,不曉得喚回了多少資深樂迷舊地重遊。沒唱片行了嗎?有啊!三創黑膠、小宋、駱克、沒有新歌的唱片行、2manyminds、有種、小白兔、個體戶……都還在嘛!誰還逛唱片行?小店一天遇不到兩隻嘛!此外,除了偶像商品完備,在西門鬧區硬頸地挺著的佳佳,其他連鎖唱片通路恐怕也難單靠實體唱片販售存活。

話說唱片消費有時變成了門面、成了形象或者品味,臺北幾間中小型唱片行倒也各有特色,努力經營著為數不多的樂迷分眾:有種以Techno為主的電子音樂著稱、駱客有大量二手華語CD、個體戶以二手CD聞名、小宋以二手黑膠為主、沒有新歌的唱片行顧名思義地專售千禧年之前的經典作品、2manymind鍾情於日本獨立音樂、小白兔則是所有indie樂迷必巡之處。

說來也有趣,這些店家的各種商品最終總能在誠品音樂館看到蹤跡。或許透過誠品這僅存的(相對)大通路,能夠讓更多人接觸到,進而喜歡上述其它中小型店家努力經營的音樂類型……吧?

不過,真憤青黃大旺(黑狼)在他某篇文章裡頭還真是說對了:「那些看起來文青的、打扮一副文青look的,都不是你我的敵人。至於那些在文創園區專題展、蜷川實花排隊自拍的呢?那叫做小資品味,是韓國偶像劇螢幕擷取下來的光景,是一張噴墨印刷的大圖,背面是一片空白。/如果真正的文青低調,假掰文青把一堆消費符碼穿戴在身上,以為自己就是潮,那麼一味追求小資生活情調,並且把老街小咖啡當自己家客廳,不點飲料抵低消,對第一次見面的老闆或店員不客氣得好像認識十幾年一樣,還一直拿著手機自拍或東拍西拍或讓小孩亂跑的布爾喬亞,簡直潮到可以讓新北市到處都是樹。/要比恐怖,怪物化的小資才是傑作中的傑作。/說什麼文青不文青,生意人才不會理你……」

那麼,誰又是「生意人」,即所謂「真正的敵人」呢?又是誰養出真文青(嗜書)、養出假(掰)文青(假嗜書)、養出小資怪物(嗜雞湯)的呢?真憤青倒是沒說,我也沒法明示。

那天倒了一間實體唱片行,虛擬世界哀鴻遍野。我們還是點播首糯米糰的〈青春小鳥〉做結好了(臺灣再也沒有比他們更Funky的傢伙)……還是您想聽羅百吉?

(Visited 90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