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詛咒與宿命以外的答案

Written by A, Feature, Story

《變調搖滾名人堂》的副標寫著「詛咒與宿命」,暗示書中藝人的處境與遭遇雷同,悲劇不斷重演。媒體上更流傳著「27俱樂部」的說法。這一切果真是詛咒與宿命嗎?

本文作者為Raibowchild

在讀《變調搖滾名人堂》這本書的同時,我正熱衷追著講述70年代唱片產業的搖滾美劇《Vinyl》。主角身為唱片公司老闆,每日抵達公司便以古柯鹼取代咖啡醒腦。連公司存亡大計也催生自古柯鹼與酒精混用下的偏執與狂熱。

但他身旁的人似乎見怪不怪,頂多感到憤怒。也許是場景裡用藥的人太多,也許是大家都各自面對著比用藥道德性更龐大的問題。也因此即使藥物幾乎讓公司變成一輛直奔毀滅的火車時,劇中人也只能對此束手無策。

[youtube]https://youtu.be/sTAMuSwbHaE[/youtube]

《Vinyl》的內容虛實交錯,人們或許會懷疑現實中主管怎能天天嗑藥;畢竟經營公司需要的是理性思維與判斷力,這兩件事情似乎都與藥物無關。但若問到注重感性的藝人是否也會三不五時「拉一條」,大概就不會有太多人懷疑。

事實上,不管樂迷與業者多麼想要與藥物撇清關係,近百年來藥物在流行音樂場景中總是佔有要角地位。《變調搖滾名人堂》的主題當然不是藥物。如同書名,它的重點放在書中藝人如何快步奔向人生盡頭。但若只在意他們為何而死,也許會斷定藥物多半是主因或導因。這竟使得因事故或兇殺致使事業嘎然而止的少數藝人顯得相對幸福。他們至少可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其他藝人的生命則多半苦澀無解。

《變調搖滾名人堂》的副標寫著「詛咒與宿命」,暗示書中藝人的處境與遭遇雷同,悲劇不斷重演。童年傷痕、自我懷疑、感情糾紛、人際問題、心理疾病零零總總佔據了每一塊版面。每位藝人故事各異,卻也有類似之處,最終則由酒精、古柯鹼、海洛英或安眠藥劃下休止符。

[youtube]https://youtu.be/1FsUhdFOglY[/youtube]

這真的是詛咒嗎?神祕主義者會說詛咒真的存在。陰謀論者會說是體系殺了他們。但若要挑選一個最簡單的答案,我會說這是因為人們喜好總會讓類似的人成為搖滾巨星。人們固然喜歡完美無暇的超人,但在搖滾樂的世界中,凡人的喜怒哀樂更能觸動人心。

有位老友告訴我,搖滾樂是關於尋找自我與表達自我的音樂。那表示藝人們必須將自我變成商品。那表示藝人們必須擁有纖細敏感的靈魂,能夠體察自我與他人的幽微情感。那表示藝人們要能面對自身脆弱,把傷口血淋淋的在大眾眼光下一次又一次攤開檢視。那本來就是常人難忍的過程。尋求藥物慰藉,或許只是自療手段。

沙特曾在《無路可出》中說出那句傳頌千古的名言:「他人即地獄」。這句話有許多理解方式。有些人認為它是指人雖然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生活,但卻也無法對他人的眼光視而不見。於是每個人都在這兩端苦苦掙扎著。

[youtube]https://youtu.be/k9o78-f2mIM[/youtube]

若果真如此,那麼作為商品的搖滾明星因大眾眼光走上神壇,成為接受敬拜的神祇,也必然因為仰賴著大眾眼光生存,而感到身處於常人千百倍的地獄吧。

書中提到近二十年的藝人被孤獨與絕望的黑暗力量吞噬,但從以上看來,孤獨與絕望才是糾纏搖滾藝人們永恆惡魔。正因為他們的才華是由此併發而來,他們必須永遠與這份黑暗力量搏鬥。就如同《Vinyl》劇中主角雖然成天嗑藥,但看過這部影集後,你卻很難論斷「是嗑藥毀了主角的一切」。《變調搖滾名人堂》詳細描繪了糾纏藝人惡魔的長相,讓讀者心領神會,而不流俗地論斷藝人們。

每當談到搖滾巨星之死,大眾媒體總愛使用警世意味濃厚的語氣,後見之明的反覆暗示明示若他們避免了什麼就不致遭死劫。大眾媒體同時卻也是追捧搖滾巨星們最力的。這不免讓人感到偽善。而且在看完這本書以後,讓人懷疑是否只有徹底放棄他們的才華,才有可能引領他們走向生路。

[youtube]https://youtu.be/ojdbDYahiCQ[/youtube]

艾美懷絲猝死前晚曾告訴保鏢「如果放棄歌唱天賦可以換來走在街上不受干擾的自由,我情願放棄。」我們無法追問每一個逝去藝人相同的問題,但也許他們都曾經自問過。也許他們的答案並非全都相同。

正當思考著這個問題時,我打開書本最後一頁。吉米罕醉斯這句話躍然出現在目。這不算是個正面回答,但姑且就算是表態吧。

變調搖滾名人堂02


書名:《變調搖滾名人堂》
作者:米歇爾.普利米
譯者:簡秀如、張景芳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3月15日

(Visited 9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