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KP的狂熱派對

Written by A, Feature

電子音樂在社會大眾眼中,走不出毒品、暴力與酒精的陰影,放蕩不知節制等負面名詞總是隨行。隨著台北市長參加大型電音派對,還與全球連線直播,未來是否有改觀的可能?

電子音樂在台灣的刻板污名化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難以考據。但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電子音樂在社會大眾眼中,走不出毒品、暴力與酒精的陰影,放蕩不知節制等負面名詞總是隨行。

日前時藝多媒體,舉辦Unite with Tomorrowland。除了循例邀請國外DJ來台演出之外,更可與各國連線,共同觀看演出,現場同歡。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4DYFQqY6U[/youtube]

重點是政治紅人,台北市市長柯P來到了現場!而且還來兩次!

除了上台之外,更是滿場趴趴走;第二次據說還待到了半夜四點,體力驚人。

回到2015年柯市長第一次參加電音派對,2015年市府自來水處所舉辦的活動,還上台權充了一下DJ打碟。

kp inda house

今年底,台灣將舉行縣市長選舉,藍綠與各方陣營無不摩拳擦掌。KP往舞台上ㄧ站,在網路媒體的狂熱追蹤報導下,市長彷彿晉升世界電音百大DJ偶像行列,其他候選人想必看得口水直流吧。

日前才有「年輕人的新寵物」、台南市長候選人,建商林義豐所舉辦的Crazy Friday(可是你辦在禮拜六啊!)。記得剛開始宣傳時,還被當成笑話來看,但是後來聲量漸漸上來了、分享數多了起來,於是吸引到了主流媒體的目光。熱潮一直持續到活動結束,相信這一定羨煞不少候選人,只恨沒有一樣的財力舉辦這類變相的造勢活動。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xiAULIuWE[/youtube]

電音派對與政治結合也不是第一次,近二十年前台灣電子音樂發展達到高峰,更有樂壇前輩在台北內湖碧山巖舉辦活動,開場甚至還有市議員登台致詞;但在同一時間,電子音樂的污名化也從主流媒體,由藝人吸毒事件展開,搭配上壹週刊的獵奇風,漸漸地讓大眾覺得聽電音好像等同吸毒,是十惡不赦的事。

結果是全台純放電音的店家無幾,紛紛轉作嘻哈音樂,或是風格類型參半來避風頭。

曾有機會與幾位業者聊起,有的說道污名讓他們連找工讀生都困難,因為「家長」會覺得環境複雜,不去為佳。這樣的刻板印象深植人心,即使是在單純的音樂推廣活動上,被人問起敝台分享的音樂屬性,有時也會遇到「是不是搖頭的那種」,聽到確實令人搖頭。

不論從正面支持,或是反面脅迫,電子音樂好像政治人物的提款機,台北市前任郝市長曾有針對夜店殺警案,表示要辦到「店家倒」,亦有曾浩浩蕩蕩派出七百名警力與緝毒犬出巡。姑且不論實際效益與執法手段,還有比例原則(姑且不論的東西也太多了吧?),現今回頭來看當時大張旗鼓的本質意義又是什麼?

污名化十多年,許多人信以為真,但隨著時間過去,也才了解到人的行為與音樂無關。

電子音樂從地下到今日走向流行與商業,各種大型音樂祭甚至能與傳統搖滾演唱會抗衡,可能也將會是「政治人的新寵物」。未來不奢望有特別的待遇,只求正常看待就好。

除了上台讚聲,以市長高度還可以做什麼?

參考荷蘭阿姆斯特丹,自1995年起每年十月初左右,舉辦為期一週的城市活動——ADE(Amsterdam Dance Event)。據WIKI所載,在2014年時,便吸引了5500家,包含音樂、科技與新聞等媒體到場參與及報導;2017時,參與人數達到了近四十萬人(395000人)。

若純粹從商業利益來看,為當地注入了相當大的觀光經濟動能。不知遊客是否都是陸客,有沒有一條龍低團價,還有帶團去免稅商店呢?

另外長遠的來看,柯P或許可以比照倫敦、紐約、巴黎與蘇黎世等,設立Night Mayor一職。

同樣來自於阿姆斯特丹。城市其實是二十四小時不停的轉動,白天有人上班,晚上下班;可是也有人才正準備起床上班呢。雙方的權益其實一樣重要,但通常政府部門大多為了白天在服務。

設立Night Mayor不只單是為了電子音樂的娛樂,更廣闊照亮了夜生活族群。一般對於夜生活的既有印象是陰暗、吵雜還有性與犯罪,但這同樣可能來自於缺乏認識,因為即便是最有經驗或智慧的政治家,可能在晚上十點以後也都上床睡覺無法面面兼顧。

Mirik Milan

Mirik Milan

所以Night Mayor的工作內容主要在於作為橋樑,改善夜間企業、政府以及民眾之間的關係。

譬如在阿姆斯特丹的Night Mayor——Mirik Milan剛上任時,便做出了一項革新。以往根據歐盟法規,所有夜店必須在平日凌晨四點打烊,而週末延長到五點,在這段時間城市的街道突然出現一堆酒醉吵鬧的人。

若是依照傳統政府思維,可能會將打烊時間更往前提早,甚至想辦法把店家勒令停業;但Milan反而延長了他們營業時間,推動了十家24小時夜店的營業執照。因為這十家都在市中心外圍,政策的效益是整體都市的街道噪音減少。

而這對店家也好,因為他們有更大的空間來決定自己的營業時間,也可以請更多的DJ,販售更多的門票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上述參考國外的做法只是舉例而已,別人成功的例子並不一定能夠適合在我們身上,健全在地環境才是王道。包含都市計畫、噪音管制以及大型戶外活動法規等檢討與修訂,污名化的去除與正面看待產業,才能吸引人才與資金投入,讓生態自然發展成長。

隨著大型音樂祭勢不可擋,除了絢麗的場景,還有滿滿熱情的群眾。這也許是每個政治人物都想要踏上的舞台,但是除了借力使力、看風駛船以外,是否能夠做一點事情來優化整個音樂產業與文化就需要再多花點心思了。

(Visited 26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