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Noisey
作者:Dan Wilkinson
響度競賽指的是混音師們競相將母帶音量響度的現象(特別常見於來自唱片公司及廣告界的作品)。這種現象最早只是簡單地放大波形振幅,但發展到後期混音師們用越來越暴力的手段壓縮音波,以收窄整條聲音的動態範圍,再將音波振幅按整體比例向上推。此「競賽」的導因來自業界藝人或製作人要求自己作品的音量比其他業者突出(例如在播放電視廣告時段),使得行家們互相競爭,而造成作品音量逐年有增無減,直到音波壓無可壓為止。(來自維基百科)
響度(Loudness):聲音的強弱稱為「響度」,通常以「分貝」(dB)來表示響度的大小。
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意指聲音最大音量與最小音量之間的範圍。
Busta Rhymes、Jay Z、Rihanna這些大明星都想讓DJ把他們的歌放大聲點,但決定歌曲的音量的關鍵並並非DJ臺上的旋鈕,而是錄音室裡的手法。
正是由於製作人和錄音師認為把聲音大聽起來就會更好一些,才造成了這場響度競賽。不幸的是,多數情況下歌曲其實不會因為聲音大而更好聽;因為被壓縮後,聲音的動態範圍都被收窄了。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Metallica那張專輯「Death Magnetic」,整張專輯都被扭曲掉了,一半以上的樂器都無法分辨出來。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KDMBuGodU[/youtube]
三分鐘影片解釋何謂響度競賽,為什麼會有響度競賽,以及它的影響是什麼。
所幸,根據權威音訊工程師Bob Katz評估,隨著蘋果最新串流音樂產品iTunes Radio的出現,這場響度競賽就快到盡頭了。和mp3播放機不同的是,由於iTunes Radio的預設處理,每一首從中播放的歌都將會被調整成相同的音量。那就意味著不論一首歌被混音成什麼音量,最後在iTunes Radio裡播放出來都是一樣的。
我想搞清楚為什麼某些歌曲製作後音量會比其他的大,於是我找到了調音工程師Ian Shepherd。他是Dynamic Range Day專案的幕後負責人~Dynamic Range Day是一個鼓勵製作人做混音時,要把動態範圍控制得更好的計畫。我們聊到了一些音樂產業不可告人的小秘密,他還點名指出了幾位應該內疚的製作人。
Noisey: Ian你好,確切的來說,到底什麼是響度競賽?
Ian:音量大會聽起來好一點其實是個謠傳。如果我連續播放一首歌兩次,聽起來確實是音量大要好一些。這可能是因為大音量能唬住人。但是數位格式有最大的波形振幅的範圍,如果超過了那個範圍,所有音色就會聽起來像是被碾碎一樣。這麼說來,音量大不但不是好事,還會讓聲音聽起來更糟糕。這在所有載體上都會發生,譬如早在Motown時期,就有過黑膠唱片的響度競賽。人們錯誤地認為聲音更響亮才更好聽,這非常不幸地糟蹋了音樂本身。
Noisey:那有沒有人不喜歡大音量呢,通常在哪裡會出現?
Ian:網路媒體比如Spotify, Pandora和如今的iTunes Radio的曲庫中,這些歌曲的播放音量恢復了正常。因為被客訴最多的意見,就是聲級上下跳躍非常煩人的(編按:感覺到聲音突大突小)。我最近去了墨西哥,當地人告訴我說那裡的電視都沒有音量大小之分。有個人告訴我,他躺在臥室看電視都不敢換台,怕吵到他的妻子。蘋果和Spotify都覺得,應該採用調整聲級的方式將音量標準化。電視臺在播放廣告的時候,已經這麼做了。一味調大音量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任何人聽CD或者MP3時, 首先會做的事就是調整適合自己的音量。
Noisey:除了「Death Magnetic」以外,還有什麼專輯應該為響度過大而蒙羞?
Ian:大多數主流廠牌錄音都會用暴力手段壓縮音波,收窄整條聲音的動態範圍。 David Bowie的新專輯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歌很棒但製作很俗氣。Gaga的專輯也一樣。Dynamic Range Day專案的部份工作,就是尋找沒有被糟蹋的專輯。事實上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找!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JdfkXV5_s[/youtube]
ABBA的「Lay All Your Love On Me」不同年代混音版本,請開720P才能聽出差距。很明顯近代版本在動態變窄後,聲音變得呆板乏味缺乏個性。
Noisey:有沒有一些特定的製作人會一直以這樣的方式做音樂嗎?
Ian:Rick Rubin(目前剛剛製作完英國新人Jake Bugg的新專輯,可以去感受一下有沒有音波被壓縮的感覺),是他做了那張「Death Magnetic」和The Red Hot Chili Peppers的同名專輯。他認為音量越大會有越多人喜歡。另外一位比較知名的大音量製作人就是Chris Lord Alge,但最近Green Day的一些再版聽起來倒是比原來的CD製作要好一些,這表明了他原來做的混音更具有動態範圍。Kanye West的上兩張專輯音色太扭曲了,有些人可能會說這就是他想要的嘛,但我朋友說過:「如果他是按照這個理念去錄製專輯,那可太愚蠢了。」
Noisey:誰應該為這場響度競賽負責,音樂廠牌還是音樂人?
Ian:都有責任!事實上,包括我在內的錄音師都應該負責。在我剛入行的時候,藝人沒辦法比較錄音室排練效果和專輯最後母帶。假設你的專輯聲音錄製得很完美,作為一個錄音師,除了把音量稍微調大,你會覺得根本沒必要再加上什麼效果。他們回到家,拿你製作的版本對比最初版本,就會想:「喔,這個會更好一些。」他們不會想到這只是一個小伎倆。事實上不是每個人都會那麼做,但這種現象也確實存在。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責任。
Noisey:那你對動態範圍的看法是什麼?
Ian:在現實中,動態範圍越大,歌曲越入耳,越能脫穎而出。幾年前,我在車裡聽到電臺裡放的兩首歌:Simon & Garfunkel的「Fifty ways To Leave Your Lover」和一首Lady Gaga的歌。第一首聽起來很棒,但Gaga的歌聽起來亂得就像鍋粥。若混音和錄製正確,好的歌曲會非常吸引人。我甚至覺得Lily Allen的新歌很不錯,正是因為它的聲音動態範圍聽起來很好!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0BWLybIQ [/youtube]
Noisey:只有主流廠牌會這樣嗎?
Ian:如果你去到Bandcamp一類的地方看,很多的音樂人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問題。促使人們瘋狂追求大音量的神祕原因是恐懼,有誰不想讓自己在眾聲喧嘩中被聽見?
Noisey:Apple的iTunes Radio會解決這一切嗎?
Ian:致力於改變響度競賽的人們正在與Apple對話,設法讓他們優先改善這個問題。我覺得iTunes radio是不會放棄大聲等於好賣這個偏見的~普通電臺已經控制音量很多年,但人們仍然覺得大音量很重要。我不確定網路廣播臺有沒有機會帶來改變。
作者:Dan Wilkinson | 2013-11-21
>>前往Vice中國閱讀譯文
>>前往Vice本站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