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法國電音文化電影「EDEN」評價不俗

Written by A, Feature, Story

法國電音文化電影「EDEN」透過真實故事改編,記錄了法國電音圈從地下反傳統走向主流商業化的過程。那個時代的Daft Punk也作為配角出現在電影中。

備受期待的法國電音文化電影「EDEN」日前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映。「EDEN」挖掘出與其他電音文化電影不同的圈內面相,用誠懇的真實人生改編故事贏得相當不錯的評價。

談到「EDEN」這部電影,許多人可能是因為Daft Punk而聽聞。但事實上這部電影並非講述Daft Punk的成名史,Daft Punk也並未參演,而是作為電影主角Paul Vallee朋友的配角登場。「EDEN」的時空背景橫跨1992至2013,除了記錄法國電音場景從地下反傳統走向主流商業化,也真實反應了時代潮流變遷下小人物的夢起夢碎。

電影導演Mia Hansen-Løve表示,這部電影的內容多半受他的哥哥Sven Love啟發。事實上Sven Love也負責了一部分的劇本撰寫,主角Paul Vallee的故事絕大部分是他的真實經歷。在現實世界中,電影裡出現的音樂廠牌「Cheers」是由他主理的廠牌。

[youtube]http://youtu.be/MPazUoADFfQ[/youtube]

如前面所說,「EDEN」並不是快樂的電影。在過去電音文化電影通常擷取電音文化快樂瘋狂的一面,傳達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精神,如「24 hour party people」或是「Go」。「It’s all gone Pete Tong」或是由Paul Kalkbrenner的故事改編的「Berlin Calling」等DJ故事,雖然涉及圈內灰暗面,但故事最終依舊有不錯的結局。在「EDEN」中,年少輕狂的DJ主角Paul Vallee則面臨現實的衝擊與挑戰,最終必須等到成年以後,學會人生不如年輕時想像得那麼美好。

隨著故事推進,Paul Vallee將從夢想與期待的天堂落入徬徨與失望的人間。很多時候,觀眾甚至也感到導演其實一樣無助與迷惑,給不出一個答案。

在這電影中音樂當然是一大亮點。Mia Hansen-Løve巧妙的運用劇情進展,讓電影配樂除了電音節奏還有更多人聲點綴其中。這使得「EDEN」在聽覺上免除一般電音文化電影的疏離感。由於劇情中提到了Daft Punk,因此他們的當年的名曲也有不少出現在電影中。

以下就是「EDEN」的預告,希望有機會能在台灣看到這部電影。

[youtube]https://youtu.be/4qoBlLyFtu8[/youtube]
(Visited 39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