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疫情下的音樂場景移動

Written by Feature

自三月中起,台灣各處音樂相關的展演空間紛紛暫停營業,距今已有四十幾天。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各種娛樂服務慢慢開始有復甦的聲音。在這段時間內,台灣音樂場景的轉移,或許將會是未來國際的縮影;國外目前狀況也可讓我們借鏡。

cover photo by zydeaosika from Pexels

自三月中起,台灣各處音樂相關的展演空間紛紛暫停營業,距今已有四十幾天。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各種娛樂服務慢慢開始有復甦的聲音。在這段時間內,台灣音樂場景的轉移,或許將會是未來國際的縮影;國外目前狀況也可讓我們借鏡。

據台灣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六月疫情將會告一段落;同時有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 ( SUTD )研究,預測疫情在全世界97%地區將於六月告一段落,十二月在全球將結束,而台灣在國際防疫表現上,目前堪稱平穩優秀,據此或許可以預期能更快回復日常生活。

這段時間內,有樂手或DJ,將舞台搬到網路上。除了大家熟悉的臉書、推奇與水管頻道之外,新興的內容訂閱平台Patreon,在上個月吸引了三萬多名創作者,MIA甚至在上面發表了睽違三年多的新歌。

*Patreon成立於2013年,由Youtube音樂人Jack Conte發起,到去年底已向創作人發出約10億美金。

另外也有專門為音樂人服務的Airgig,從製作到成音,讓音樂人在家接案的平台。也是成立於2012年,是第一個音樂家媒合平台,現在已經有超過160個國家的樂手與製作人在線。你可以在上面發案,或是尋找你想要的歌手、樂手與混音師。

現場演出的型態也有所轉換。德國屈指的大型夜店Index,日前舉辦露天汽車派對,參與者都開車前往,到指定的大型停車場,由工作人員指示停放位置,車頭朝向舞台而參與者留在車內,由車內FM收音機收聽音樂。

可預期在疫苗問世前,音樂演出行業的狀況都不會太好。據台灣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六月疫情將會告一段落;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 ( SUTD )研究,預測疫情在全世界97%地區將於六月告一段落,十二月在全球將結束,而台灣在國際防疫表現上,目前堪稱平穩優秀,據此或許可以預期能更快回復日常生活。

但音樂現場能夠回復以往的熱絡嗎?在疫苗出來之前,可能「不」。

日前據路透社報導,他們透過易普索民調公司,對四千多位美國人進行調查。在這波疫情降溫之後,只有約四成的人願意回到音樂現場,而六成的民眾則選擇等待疫苗問世。

Poll: Americans want a vaccine before return to sporting events, movie theaters

台灣受到疫情相對影響較小,即便如此自三月起,許多場所與演出都自主停業。有些DJ與樂團相關從業人員轉戰串流;三五好友相聚的戶外野趴,或是屋頂不插電的形式,慢慢成為新的選擇,未來可能成為主流。

以往在台常見的國外藝人未來可能一年到一年半內,甚至數年都不會這麼常來台灣,取而代之本地藝人或許有機會搶回市場?日前曾與M@M唱片行店主,Dj Mykal聊到,他持悲觀看法:「或許國外藝人是來不了台灣,這也不代表多出來的經費會落到本地藝人身上。店家開一樣的演出費,願意接的人還是會去接。」Mykal表示,以前常有人抱怨某店給的DJ PAY過低,即便該場地公認做出成績,「抱怨歸抱怨,最後他們還是會去演出」。

演出轉到串流也不容易,畢竟以往你不會這麼專心盯著藝人,若有缺乏細節的缺點一下就暴露出來,此外現在臉書或是水管版權審查機制嚴格,常常也播一陣子被斷播或消音。但總之要播就要追求觀看人數,更進一步就是要互動求斗內,但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口條之類的能力又是另外一個要從零開始的專業。

鏡頭回到國外,自疫情爆發以來,如英國知名電音網站RA就發起了SOS(save our scene)拯救場景的活動,希望透過社群的力量,來幫助場地與藝人度過難關。

日本也有類似的活動,由資深藝人DJ Nobu以及Yu Suganami (Live Haus)、篠田ミル、Lark Chillout、Mars89等聯合發起,支持者眾,包含大沢伸一、 田中知之、阪本龍一、水原希子、Sodeyama、Q’HEY等,希望政府對演出場地、夜店伸出援手。原先希望募集十萬人連署,最後超過三十萬人簽名(3/31),也有origamiPRODUCTION的負責人,對馬芳昭 ,自掏腰包兩千萬成立無償救助基金。

其中也有些爭議,如Carl Cox與Seth等國際知名頭牌藝人發起援助幕後工作人員的募款活動,便為人所詬病。網議為何這些能坐頭等艙、灣流五百私人噴射機趕演出的頂級大牌,怎麼不從自己口袋拿點出來,給自己的演出經記。

台灣台北theWall, TheBar主理人Spykee也曾在臉書介紹日本音樂圈互助的事情,希望號招同業共襄盛舉,從獨立音樂的精神出發,希望重建音樂社群。Spykee點出了問題-台灣音樂社群建立的薄弱,會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疫情趨緩(?)之後呢?:關於 live house  首先想提個人對疫情的認知,是 #至少近一年左右才會獲得全球性的緩解。主要在於無症狀感染極多,現階段看來必須等到有效疫苗問世才會開始真正的重建,而…

Posted by Spykee Jin on Sunday, April 19, 2020

台灣音樂社群力量最強大時,可能在地社熄燈之時。當年因為都更的關係,地社面臨停業的危機,許多曾經在地社演出的樂團或客人都紛紛聲援,甚至促成時任令法委員,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招開公聽會。最後雖然沒有成功,但確實是音樂社群力量的一次展現。

小型展演空間或跳舞空間(dance music club)除了喝酒聽音樂看表演外,其實最重要的是本地音樂愛好者與相關從業人員的交流聯誼。也許你會覺得在網路上譬如臉書社團也可以辦到這一點,就鍵者經驗來說,不論是在台上演出或是在台下,身邊圍繞跟你相對有同感的人,聊起來不需要解釋太多,哪感覺真的非常奇妙,不是網路可以比擬的。本地藝人也需要這樣的激勵,不論是來自於同溫層或是真摯的稱讚,透過這一來一往的過程當中,他的演出才會漸漸受到砥礪。

而這幾年音樂展演空間,或說是夜店與音樂祭等朝向以邀請國外藝人為主的製作,讓以場地為中心凝聚的社群變得越來越薄弱。大家前往活動目的是越來越明確,雖然活動名稱都附上「派對」兩字,但是其實更像是去聽演唱會,或是去看電影,等到老外主秀下台就各自散場。

疫情下的場景移動可能對場地方更為不利。野趴或是在非傳統空間演出,直接搶佔了整體份額;經過串流洗禮的獨立藝人也將更有叫價的能力。短期來看,這對場地方都不慎樂觀,對演出或觀眾也是,因為需要時間與專業培養的東西,更不容易被看到,但反之若有場地願意花時間心力於此,經過光陰淘洗打磨,相信也將走得更持久精彩吧。

(Visited 567 times, 1 visits today)